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货币已成为全球金融领域的一大趋势。在这个背景下,各国央行纷纭开始研究和发展自己的数字货币政策。央行数字货币(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简称CBDC)是指由中央银行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具有法定地位和价值保证。本文将对央行数字货币的政策进行探讨,分析其优势与挑战,并提出一些建议。
二、央行数字货币的优势
1、 提高支付效力:央行数字货币可以实现实时、高效的跨境支付,下降交易本钱,提高支付效力。例如,通过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跨境支付的时间缩短至几分钟,大大提高了国际金融交易的效力。
2、 保护隐私:央行数字货币可以采取加密技术,保护用户隐私。与传统的现金和银行卡支付相比,央行数字货币的交易记录更加透明,但用户的身份信息依然遭到保护,有助于保护个人隐私。
3、 提高金融稳定:央行数字货币可以作为中央银行干预市场的重要手段,有助于保护金融稳定。例如,在金融危机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发行数字货币来购买风险资产,抑制市场波动。
4、 增进金融普惠:央行数字货币可以为那些没有银行账户或银行账户不足的人群提供金融服务。通过使用智能手机或其他移动装备,这些人群可以轻松地接受和发送数字货币,从而实现金融普惠。
三、央行数字货币的挑战
1、 技术挑战:虽然区块链技术为央行数字货币提供了便捷、安全的支付环境,但依然存在一定的技术困难。例如,如何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和如何处理大量的交易数据等。
2、 法律和监管挑战:央行数字货币触及到法律和监管问题,包括货币发行、货币供应、货币政策等方面。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确保央行数字货币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3、 隐私和安全挑战:虽然央行数字货币可以保护用户隐私,但依然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例如,黑客可能通过攻击数字货币系统,盗取用户的资金和信息。因此,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以保障用户的安全。
4、 金融稳定和挑战:央行数字货币可能会对金融稳定产生影响。例如,过度依赖数字货币可能致使金融市场的风险增加,乃至引发金融危机。因此,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需要密切关注数字货币的发展,以避免潜伏的金融风险。
四、结论
央行数字货币是未来金融领域的一大趋势,具有诸多优势,但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需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制定适合的政策和措施,以确保央行数字货币的健康、可延续发展。同时,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数字货币带来的挑战,推动全球金融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我国对数字货币的政策
法律分析:北京时间2013年12月5日央行网站消息,为保护社会公众的财产权益,保障人民币的法定货币地位,防范洗钱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中国人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日前联合印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 第二条 人民币是指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发行的货币,包括纸币和硬币。
目前我国对货币的定义仍停留在纸币和硬币层面,货币发行制度也仅针对纸币和硬币的特性而设计DCEP并不属于人民币范畴,现有的法律也无法为DCEP的发行与法律主体地位提供依据和保障。
央行数字货币和黄金挂钩吗
央行推行数字货币到底是中心化还是去中心化,这是一个相对的问题,如果从国内央行的角度来考虑,这是一个中心化过程,如果从银行表外、互联网金融、美联储等角度来考虑,我国央行的数字货币就是去中心化。
但是从美元、国内银行、金融机构与互联网金融等角度来说,则是一个去中心化过程。长期以来美国用美元的铸币税横行天下,全球各经济苦美久矣,而我国基础货币的不断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美元输入所导致的。
截至今年3月份,我国央行的总资产为36.5万亿元,以当前汇率折算成美元大概为5.16万亿美元。我国央行的资产有大部分都是外汇资产,占比达到了58%,其次为对存款金融机构的债权,占比在31%左右。
由于美元输入导致外汇占款比例较高,因此我国央行的货币发行权等于被美联储所侵占,这不仅严重影响国内的宏观调控,还为中国带来了外汇储备风险与经济风险,对国内调控经济增速、通胀水平、资产价格等等都非常不利,因此央行数字货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绕过美元的国际支付与结算体系,令我国去美元化,去美元的中心化,这利于央行权力的再集中,也利于人民币国际化,从这个角度来说又是去中心化。
另外,长期以来,由于银行表外与互联网金融等不断抬高货币乘数,导致央行的货币发行权被稀释,这不仅对国内系统性安全形成严重威胁,同时还令央行的货币政策越来越无力,这加大了市场风险,同时也降低了人民币的信用,而央行数字货币会对银行表外等具有明显的牵制作用,会加强央行集权。
由于央行数字货币有国家信用背书,与法定货币等值,具有法偿性,所以央行数字货币注定不同于比特币等数字货币的去中心化。
央行数字货币是以国家信用为背书,以国家形式发行的数字货币,这是中心化的区块链记账方式。而目前流行的区块链加密货币如比特币等是去中心化,但是比特币等由于不具备国家信用等特征而不断表现出高波动性,这就无法取代等价物,所以中心化的法定数字货币更具信用特征、法律特征、稳定特征,才会比比特币等得到更多的认同,才会有价值基础,才会做等价标准。
各个国家所研究的数字货币,自然都具有主权特性,这必然与比特币等去中心化不同,只能是中心化产物,与数字货币去中心化这一属性会出现矛盾。 中心化在我,去中心化在他,这恐怕是各国央行数字化货币的必然选择。
嗯,对于央视推出的数字货币。很多人有很多争论,但是国家也是考量了很多方面的原因。才决心推动数字货币。数字货币从去年就开始国家有这方面的想法。但是并没有去太多的实施。由于疫情的突发国家对数字货币这一块更重视,也更快的去真正落地了。一个纸币容易交叉感染不卫生。由于纸币有可能会通过造假让普通老百姓受损。存款取款特别不方便。而今天有了数字货币就不一样了。所有的财富都会在我们的手机里面。不需要任何数据网络是通过手机碰一碰就可以双方产生交易。就不会产生太多的金融诈骗之类的。所以推动数字货币还是比较好的,但是它是需要一个过程。
央行推出的,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法定货币!肯定不是去中心的!说直白点就是点子版的人民币!和我们平时花的纸钱性质是一模一样的!
不同的是数字货币简单化了流程,会更方便,简单的服务大众!比如我们要纸钱,我们要去银行办理银行卡,要好多繁琐的步骤,那如果对于要存一百块钱的人来说就过于繁琐了!所以现在全球好多人都还没享受到金融服务!
数字货币的推出,大大降低了使用成本,只需要个手机号就能开启服务!不过随着业务量的增加,该有的认证还是会一步步加上去的!
有人会说,现在支付宝,微信不是也挺方便的,支付宝,微信背后都必须有银行卡的绑定,那就又回到之前的那个繁琐的手续问题了!

所以数字货币的推出,会大大降低人们的使用成本,更方便的服务大众!
没有一个央行会把自己手中的控制权拱手相让给予市场,不然央行也无需这样千辛万苦地打造自己的数字货币,其目的就是在于市场化的比特币等虚拟货币的冲击,担心会把自己的这快大蛋糕给瓜分走一部分。于是,各国央行也准备进行全面反击,而最重要的各国央行的核心作用地位不能改变,各行央行发行货币的边际成本为零的格局不能改变,央行可以根据政策需要发挥无限制量化宽松的货币发行特色不能改变。最后一个最难也是最紧要的,就是货币的独立政策下的区域流动性特色不能改变,除非达到了货币全球化的时刻。
接下来,再说说这个数字货币的规模情况,我国的基础货币大约在30万亿人民币,可是纸币的规模也就在7万亿,而我国3月份的供应量达到了208万亿,2019末的国内债务总规模达到了251.3万亿,是GDP的220%。当数字货币全面放开的情况下,估计也不可能会消灭纸币的存在,而且其规模还是不会太小。因为无论纸币和数字货币其铸币税都是极其高昂,成本也都是可以忽略不计。对于央行来说其实打造数字货币和发行纸币都是没有太大问题。只要大众需要两种都可以发行。假如有一天数字货币与纸币旗鼓相当,也就是3~4万亿的规模,占整个M2208万亿的2%。
这区区2%的数字货币又如何能够达到去中心化,显然不可能。但数字货币的本身就是去中心化,不仅可以通过第三方平台的大数据可以转账,通过点对点的无互联网前提下也可以转移钱包内的数字货币,这就是去中心化。而数字货币的移动痕迹是可以寻找到的。这也是央行在发行数字货币时必须做到的技术,而纸币的痕迹比较难以跟踪。可无论孙悟空的跟斗打出十万八千里,总是逃不出央行如来佛的手中心。而这手中就是掌握在几百万亿规模的总货币供应量。
对数字货币和区块链技术背景有所了解的人就知道,作为一项去中心化技术,数字货币自诞生之日起就有“反骨”,这与中心化的金融货币管理和发行机构形成了天然的冲突。中国、瑞典以及新加坡在内的各国央行已经着手开始筹备发行自己的数字货币。
问题也随之而来。这种由国家政权背书的法定数字货币与产生在区块链公链基础上的诸如比特币、以太币有哪些区别?能否共存?未来二者的结局走势又将如何?下面让我们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下。
问题一:数字货币与央行数字货币的多重差异
从技术定义来看,数字货币的表现形式是建立于开放区块链之上的智能合约,其本质是劳动价值共识。因为区块链有分布式账本这种共享协议的存在,这种价值共识无需通过中介来传递和证明。反观各国央行的数字货币,从目前的设计角度来看,其角色都是作为现行货币体系的补充,直白的说只是将现行货币进行数字化,所以本质上仍然担当着价值中介的角色。
从产生背景来看,严重的通胀所带来的世界范围内的法定货币价值贬值,是数字货币产生的重要前提之一。数字货币的出现从逻辑层面解决了货币贬值和人为操纵价值波动的问题,但同时也必然对现行金融秩序形成了巨大挑战。央行的数字货币正在在这一挑战下所推出的被动应对措施。
由于各国金融货币体系所面临的问题不同,在设计功能及担负使命上也有很大差异。
比如,瑞典央行启动数字货币研究的动机简单而直接,就是为了应对国内现金流通的萎缩,所以直接称呼为“数字克朗”,即数字现金。加拿大央行的出发点是评估数字货币是否比现有零售支付体系更加高效和低成本,所以提出的定义强调其支付媒介功能:“由中央银行负债发行用于支付的数字价值形式”。英格兰银行对其的界定是央行通过特定规则发行的、与法定货币等价并且生息的数字货币,向公众授予了一种可以随时随地、电子化接入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方式。
相比之下,欧洲央行的理念更为全面宏大而长远,打算利用区块链技术同时支撑起基于账户和基于价值的两种央行数字基础货币(DBM)模式,并同时认可两种模式下交易合法性,也是目前包容度最高的体系制度。
问题二:国家法定数字货币是否可以替代传统数字货币
回答问题之前,我们先从 社会 学层面来进行定位。从种群角度来说,人类作为群体性动物,天然需要中心化的组织。同时,“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种传统矛盾哲学所带来的 历史 经验也告诉我们,完全的去中心化是做不到的。其实,中心化本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中心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垄断、不平等及欺诈行为的产生。但在公平、自由这种民主文明血液下所诞生的区块链,恰恰没有受到负面因素的干扰,所以反而产生了制约这种负面影响的技术功能。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再对这个问题产生过多的疑问和纠结。被誉为全球区块链技术“扛把子”,同时也是Steemit公司联合创始人和CTO的Dan Larime对这一点看的很透彻。他在采访时就表示:“中心化不是目的,只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去中心化也不是目的,而是反审查、保持网络不被外界权力关闭的一种手段。”
合理预测,传统数字货币与国家法定数字货币的发展会经历三个过程:前期并行、中期互补、后期融合。
原因很简单,生产力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区块链技术也一样。同样的,国家背书的法定公信力与技术背书的共识公信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是无法比较的。区块链技术尚未成熟,现存全球金融货币体系暂时还看不到崩溃的迹象,所以可以得出的基本判断是二者无法相互替代,也无法相互消灭。
不仅如此,二者甚至可能在产生某种程度上的互补。(当然,前提是各国央行能够走在正确的方向上。)法定数字货币的出现一方面会打击各种假币、空气币的生存空间,推进区块链在金融系统的加快开发和利用,同时也在客观上聚焦投资,让有价值的区块链以及ICO显现出来。
我们可以拒绝选择,但是无法拒绝未来。破茧成蝶的过程固然痛苦,但之后的展翅高飞更加值得我们期待。
不是,是可溯源的,是以国家本币为背书的,如彻底完全去中心化,交易管理不可接受,它的最大的功能是交易和管理便利化
要理解具有价值传递功能的数字支付工具,那就有必要说说目前我们常用的支付宝、微信、二维扫码等电子化支付工具。先举一个简单的场景,支付宝付款为什么在无网络(离线支付)状态下无法使用呢,难得离线就无法联接吗,为什么就不能用蓝牙、NFC等点对点连接方式支付呢,背后的原理就在于支付宝仅仅是支付中介手段,是实物货币支付的数字化、电子化形式,也就是说,表面是数学化支付、背后实质仍然是实物货币在交换。所以必须要联网,对接实物货币过(账户系统)结算,否则电子化支付无法完成等价(价值)交换。
对的,去中心化是大趋势
不是去中心化的,中国央行的数字货币dcep只是采用了区块链技术的加密算法,并没有才有区块链去中心化的结构 其实就是人民币的数字化而已
现在还是有中心的,只要是央行推出的,就必然是有中心的,将来可能是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的。
随着支付宝和微信等第三方渠道的不断扩张,央行数字货币的引入可以丰富货币政策操作工具箱,数字货币利率未来或可成为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那么,央行数字货币和黄金挂钩吗
央行数字货币和黄金挂钩吗
目前,央行数字货币和黄金是不挂钩的。国家的法定数字货币,实际上是传统的货币也就是人民币的数字化,是货币的数字化形式,它并不直接跟黄金挂钩。长远来看,法定数字货币是有可能会逐步的取代、替代甚至驱逐传统法定的纸币。现代国家的货币都应该算虚拟货币,都是以国家信用体系做保障的。
总的来说,法定数字货币推出之后,短期比如3、5年甚至10年内,可能还不会发生彻底取代的情况,它是逐步取代或驱逐的过程。简单来说,现在任何国家的货币都不会与黄金直接挂钩。